第82章 (第1/2页)

“什么?这份议案绝不能通过!”姜相拍了桌子。

一旁顾忠善慢条斯理道:“为何不能?若连一县都不能治,何谈治理一国?”

姜相的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起来。

他还以为魏瑾瑜提交这份议案是为了羞辱于他——没错,姜相虽是做到了右相的位置,却着实并没有外放过,昔日朝廷也有过外放磨资历积累经验再回朝高升的传统,但自从景帝之后,这默认的规则就行不通了,也是从那时起,京官到底比外放的官员要高贵些,即便是外放,也至少是一方巡抚方才算得上肥差。

然而顾忠善却是寒门出身,从县令做起一步步爬到了刑部尚书的位置,是朝中知名的实干派。

魏瑾瑜提出的这份新议案要求以后入阁之人,至少治理过一县且政考为优方可,倒是很得顾忠善的心。

且这政考为优并非朝廷派人前去评测,往后地方官的皆由当地百姓评测,魏瑾瑜甚至提出了一个相当简单的法子,制作一个大铁箱,铁箱的钥匙掌控在内阁手中,这铁箱便放置在县衙之外,百姓每家每户发一竹签,并不署名,只需在这县令为官期间不论何时将竹签投入箱中即可,短签为差,长签为优,这签为特制,有特殊印记,只京中所有,若发现仿冒一律以重罪处置。

此等奇思妙想着实让顾忠善十分欣赏,但他也看出,其中很有隐患,例如这县令早早令百姓将竹签上交,却也不是不可。

“县令卸任三月前,可派督查使前去,派签收箱不归县令所管,督查使只对内阁负责,不与官员相交。”魏瑾瑜照着谢玉曾对他描述过的说了出来,“我建议,科举增设武举,这督查使,便从武举中选,以忠君爱国的精悍青年为佳!”

姜相看着他,只冷冷道:“我不同意!如此评测,难免失了朝廷威严,太过儿戏,且百姓愚昧,鼠目寸光,由他们来评测?简直滑天下之大稽!”

魏瑾瑜却不慌不忙,座下自有人与他分辨。

谢玉明明不在阁中,可她要的,就是这样渐渐的……行成她预定的朝堂。

政治其实是很难懂的东西,谢玉自问并不是政客的料子,可她见得太多了,虽只是纸上谈兵,到底还是想试一试。

试一试能在这个时代做出多少改变,让这个时空变得愈加精彩纷呈一些。

谢玉其实并不懂真正的君主立宪是个什么模样——她想的只是一步步,犹如盲人摸象,哪怕只是一个雏形,一个轮廓,在八个月没有皇帝,八个月后即便是有了皇帝,却是一个至少长达十几年并不可能真正影响朝堂的小皇帝时,有了可以自由提交议案的内阁,有了需投票产生决议的议会,若将来还有了督查审判的监察司之后,到底,会产生怎样的蝴蝶效应。

她很期待,又觉得有趣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